先脱单还是先创业?

另一种勇气

126来访者是名校背景,35岁单身女性,最近离开大厂,开启一段gap生活。

十年前她就有过特别的gap经历,热气腾腾,生气勃勃,还曾经因为壮举上过电视节目。每一次gap都是自我探索之旅,但随着人生周期的变化,自我探索的课题全然不同。十年前,是青春迷茫;十年后,是中年危机。想脱离组织生活,转型成为自由职业者;想脱单结婚,撸娃遛狗,儿女双全。

来访者自由单身状态过得还不错。她之前就发展过一些副业项目,社会资本也不错,爸爸妈妈对她也很包容和支持。离开大厂自力更生,虽然有一些挑战和不确定,往积极面看,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厂虽然高薪,但人也很被消耗。离开大厂后,元气也恢复很多。

在多个课题中,来访者把自由职业发展放在第一位。一直以来就是独立女性,而且改变自己最容易,对自己最清楚,路径清晰,行动明确。找伴侣就难多了,文化价值观冲突、性别差异、年龄包袱、婚恋本身的困难、亲密关系中不愿意妥协的要求……当然也要努力,但是好像更多得靠运气了。就算真的没找到也没关系吧,女性主义当道,独立的女性单身生活也很轻松快乐呢。

中年人的危机不同于青春的迷茫,它是发现人生的局限,以及很多未完成的理想和追求。中年人的勇气,不仅仅是敢于冒险,活得恣意潇洒,而是敢于承认自己可能真的处在低谷,真的不希望停滞在此地,承认自己想要,承认有所求而不得。独立生活很舒服没问题,但还是想有孩子(甚至不止一个),找到合拍的伴侣(虽然要走出舒适区),愿意承担责任(少了一些自由也可以),让未来的人生有分量。

阳老师谈中年危机《致弯道超车者》里提到:「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概念源于发展心理学家李维逊(Levinson)研究中年发展的研究。人生四季,一季影响一季,上一季的因,种下下一季的果。每一季人生,总是「稳定」与「改变」交错发生。稳定期常常只维持七年,而改变期往往比稳定期短很多,只持续三年。人到中年或事业发展中期,你会更渴望发生改变。迎接中年危机挑战的“弯道超车”行动中,最危险的是故作轻松……这是一段尴尬而狼狈的时光。你并不需要向所有人暴露狼狈和故作轻松。

我跟来访者初步沟通完,隐隐地感觉是不建议全身心搞自由职业,可能影响发展亲密关系的进度。但我知道人生发展咨询师必须尊重来访者自己的意愿,只能基于来访者的情况给出适合对方的建议。如果她更想先发展巩固自己的根据地,那我们就要帮助她充分提炼优势,预估风险。

后来跟小叶聊完,她非常笃定地判断,来访者最好先搞定对象。以来访者的能力和优势,下一个人生周期再发展自由职业也完全没有问题,她想做的事情可以长期做,以现在的起势,大概率可以做得不错。但是找对象这个时间点,现在找和过3年,5年,10年,难度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我当时有点忐忑,这年头劝婚劝育很容易让人反感,来访者会接受这个建议吗?她会因为这个结论不信任我们吗?

结果表明,来访者和十年前一样敢冒险,有勇气。她听完结论和我一样有些出乎意料,但是听完小叶的仔细分析,判断的前提,认可了这个结论,和我们达成了共识。我知道对于她来说,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比起十年前GAP壮举,这是另一种勇气。

只是因为时间周期吗?

这个结论,主要依据是基于人生周期论。不同人生周期的精彩不同。来访者下一人生周期,核心要把握的情景因素是时间,核心课题是婚恋,调整核心课题在时间上的优先级排列。

但仅仅是因为时间不等人,所以就要赶紧把自己嫁掉吗?不完全是。

人生发展咨询是为了让来访者人生资本最大化为前提和目标。来访者其他资本的基础都还不错,当前婚姻和家庭资本比较低,找到合拍靠谱的伴侣,尽可能在40岁之前生育,对整体资本提升是最快的。

最重要的是来访者的人性系统。她宜人性高,尽责性高,适合结婚;她也真的想要孩子,亲和动机很强,未来的人生画面里,希望儿女双全。

小叶就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才这么笃定给来访者先搞定对象的建议。这个判断的底层逻辑不是把自己的价值强加于人,不是道德判断,而是基于来访者自身的动机和人性系统。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识别和助力来访者成就他们真正适合和渴望达成的人生目标。

婚恋中的刻板印象

共识达成,接下来就是如何达成最重要目标的行动了。当然不是说闭着眼睛结婚生娃就好,婚姻家庭中的错配,往往对于人生其他资本有耗损,例如身心健康,财务损失等等。幸福的亲密关系和家庭生活才是目标。

虽然来访者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也不乏异性缘,但是现在还是单身,也不是没有原因。她有比较高的个人概念简化倾向。也就是说,她在追求幸福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影响到了选择决策,对自己的决策也不太容易判断。实际表现为选择困难:在一些问题上,有些不重要,但是自己特别看重;有些很重要,但是容易被自己忽略。

婚恋关系中的简化和刻板印象,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例如「谈得来就好」、「soul mate」、 「对我好」。除了亲密关系中的简化,女性认同的角色还有来自「独立女性」和「女性主义」的简化,双重简化应对婚姻与家庭这个现实又复杂的大课题,合适伴侣的决策困难可想而知。

如何避免概念中的简化影响自己决策?

第一步是识别出简化,拆开各个概念,各自解决。之前思考过婚恋课题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具象概念可能是可以对抗这种简化,比如人生合伙人、孩子的好爸爸、育娃好队友、生活好室友。

看下婚姻法,知道婚姻是社会法律经济的结合,那人生合伙人就很贴切,给自己的人生公司招募一个伙伴,可信赖,彼此方向不冲突,甚至一致或者互补。家庭中经营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其他家庭关系是关键课题,那么另一半是不是好爸爸,好队友,就决定家庭氛围是鸡飞狗跳还是其乐融融。和很多同学住过宿舍,就知道生活习惯和偏好上,有些人相处起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而有些人让人松弛舒适,有需求能满足,有问题能解决,有冲突也能和好。好室友一辈子。

人生合伙人、孩子的好爸爸、育娃好队友、生活好室友这些人,都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合适的人。在具体场景上思考,可以在地板课题上扫雷,天花板课题上争取人性系统匹配,情境匹配,所谓缘分。

唯有行动破除焦虑

除了找对象,我们也详细帮她分析了过往经历中的优势,职业规划在未来几年的重点,不一一赘述。

一周以后,我们就收到了来访者的反馈,她已经开始在线下和几个单身朋友一起从自身痛点出发,发起了相亲主题的项目。把自己置身在情境中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开始。期待她顺利脱单,转角遇见好队友。